欢迎访问华人网!微信公众号:

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

时间:2017-12-04 16:25:07编辑:佑礼
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任务,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任务,就是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,为把我国建成具有现代工业、现代农业、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。农村,是你们的课堂,是你们的战场,是你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。

多么动听!多么鼓舞人心!有哪一位知识青年能不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?又有哪一位知识青年能不高喊着那句口号“高高兴兴”地到农村去?

家庭出身好的知青是如此,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更是如此, 因为在加入到下乡队伍的青年中,为数更多的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弟。

虽然在青年中也曾大张旗鼓地宣传了 “阶级政策”是“有成分论,不唯成分论,重在表现”,但在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”的口号鼓荡下,阶级成分的因素无端被夸大了。

尽管知青本人都出生在新中国,可家庭成分则是与生俱来的,不可更改、也无法变更。但更多的此类知青,为了摆脱家庭的阴影,求得在人格上的平等,他们不得不使尽全身解数,企图通过下乡锻炼这条光明之路以达到脱胎换骨的人生的一次解放,最起码也可以从中求得精神上的一种暂时的解脱。

1965年,中国青年出 版社出版了一本发行量很大的小册子,叫《重在表现是党的阶级政策》,宣传的对象就是那些出身不好的青年。书中收录了几位此类青年,由于选择了下乡这条革命的道路,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。

这就给读者一个明确的启示,就是出身不好不要紧,重要的是走上山下乡的道路,与反动的或者剥削阶级的家庭划清界限,才能有“光明的前途”。

到1966年止,全国下乡上山的城镇知识青年当中,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或“有问题”家庭的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些原始材料记载,1963—1966年进疆的上海女知青中,50%以上的家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。

在有些地方,知青几乎是清一色的“黑五类”(地、富、反、坏、右)子弟组成,1964年北京赴山西曲沃集体插队的44名青年,据说全部是所谓 “杀、关、管”的子女。

在某种意义上来讲,农村这个“广阔天地”成了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“革命改造”的地方。当然,总的趋势来看,这一时期的知青下乡运动还是健康和平稳发展的。

周恩来对此曾兴奋地说:现在,上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,而且多数稳住了,这就是很大的成绩。当年毛主席指挥百万雄师下江南,解放了全中国。今天,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文化部能不能拍一部大型纪录片,题目就叫“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”。

后来,著名导演谢铁骊承担了这个任务。只是因为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爆发,这部片子才未果。

总之,120多万青年奔向农村,尽管带有某种被强制性,但大部分都是高高兴兴带着理想、充满希冀在广阔天地里挥洒着青春!

推荐阅读:

知青是什么群体

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