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华人网!微信公众号:

党项羌族大迁徙的原因

时间:2018-06-19 15:13:26编辑:坤禧


在唐朝,党项羌族有过两次大的迁徙,这两次大规模的内迁是唐同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失败的直接产物。唐朝初年,吐蕃族崛起于青藏高原,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,并不断向外扩张,与唐朝展开了争夺青海及西域的斗争,使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复杂化。

唐政府想利用这一地区的党项羌和吐谷浑来遏制吐蕃的北上,而吐蕃也借唐政府的策略找到了用兵的借口,发兵攻击吐谷浑和党项羌所居地,尽收党项及诸羌之地。吐蕃的强大攻势使唐政府屈服,党项羌正是在唐与吐蕃争夺丝路及西域失败的情况下,被迫内迁的。

从7世纪中后期到8世纪中后期,党项羌大规模的迁徙有两次。第一次迁徙在咸亨元年(670年)左右,党项羌族不堪忍受吐蕃的侵扰,向唐王朝请求内徙。唐朝答应了党项羌族的请求,允许他们由原居地松州迁往庆州(今甘肃庆阳)一带,并将原来设置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到庆州,用来安置内迁的党项羌各部族。

党项羌的这次内迁不是唐朝的安排,而是党项羌族人以姓氏、部落为单位,自发地陆续向北内迁。第二次内迁是唐广德二年(764年),“安史之乱”之后,唐朝国力日衰,吐蕃乘唐朝西北边防空虚之际攻占河西、陇右一带,散居在灵、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诸部落在吐蕃的诱逼下,常联合侵扰唐朝。唐朝大将郭子仪认为如此长久下去,会酿成更大的边患,便上疏朝廷请求将静边州、夏州等地的六府党项迁往银州(今陕西米脂)以北、夏州(今陕西横山)以东的沙漠地带居住。

内徙的党项羌打破了原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,逐渐按地域形成了几个大的部落集团。居于庆州一带的党项羌族拓跋乞梅部落,因其位于陇山之东,所以被称为“东山部落”;居于银州、夏州一带的党项羌族拓跋朝光部落,因为其居地“地唯沙碛,俗谓平夏”,所以被称为“平夏部落”;居于绥州、延州一带的称为六府部。平夏部落就是后来的西夏帝王的先祖部落。

党项羌族的迁徙长达200多年,直到唐朝末年才基本结束。内迁使党项羌的居住生存环境得以改善,为党项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契机。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,党项部落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西北地区,党项羌民族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,除原有的八大氏族外,又出现了破丑氏、把利氏、簿备氏、藏才族王氏、折氏等新的氏族。

本文标签: 党项羌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