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帝:励精图治却身死国灭的明思宗

时间:2017-07-31 14:52:49编辑:骞运


“励精图治”与“亡国之君”,这本是相互矛盾的命剛叛。传统印象中,亡国之君或昏廇残暴,或荒淫无度,或庸碌无为,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却是一个最不幸的例外。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帝王之一,勤诠治国,最终却落得国破身死的悲惨结局。

明朝最勤勉的皇帝

天启七年(1627),昏庸荒唐的明朝第15位皇帝——“木匠皇帝”明熹宗朱由校驾崩。由于他没有留下子嗣,皇位由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承。朱由检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。

崇祯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勉帝王。史称他“闻鸡而起”、“夜分不寐”,因为积劳忧国,未到中年就巳是白发丛生。与常年罢朝的前任帝王不同,崇祯帝勤于政事,事必躬亲,从不停綴朝会,召对也时时举行,未敢有过丝毫懈怠。

崇祯帝是明朝以至中国古代最为节俭的帝王之一。他的吃穿用度非常朴素,宫中所用餐具一律是铜器甚至木器,宫内无大事不办宴席,也很少听到歌舞之声。为了节省国家开支,崇祯帝废止了江南织造(负责采办皇家用具的机构),并大规模地裁撤驿站,以此减免压在百姓肩头的重负。在国库紧张时期,崇祯帝还多次下诏“撤乐”、“减膳”,并将宫中的贵重器物拿出来充作军饷。

崇祯帝继位之初,就怀着力挽狂澜的救国志向,誓做一代中兴帝王。他登基不出月余,便以老辣干练的手段,迅速沪除了祸乱国家已久的“宦党”首领“九千岁”魏忠贤及其余党,平反了很多宦官专权造成的冤假错案。此举令世风为之大振,百姓欢欣鼓舞,都纷纷称颂新即位的崇袖帝为“圣王”。崇祯帝在位的17年中,曾多次下令各地州、府开仓赈济灾民,传令天下招揽贤才、广纳善言,还颁布“罪已沼”反省自己执政中的不足。

纵观明朝的皇帝,嘉靖皇帝痴迷于炼丹成仙,正德皇帝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,万历皇帝近三+年不理朝政,天启皇帝则执着于木工奇巧、纵容宦官乱政……与他们相比,崇桢帝称得上是一代贤君。勤勉有为的崇祯帝原本有可能缔造一个太平盛世,但天意弄人,历史留给他的却是一个濒临亡国的烂摊子。

时运不济无力同天

那么,传到崇祯帝手中的是怎样一个国家呢?

从王朝内部来看,由于历代明朝政府的无能和地方官僚的贪暴,国家的经济已经是日薄西山。国库亏空,朝廷用度捉襟见肘,一般百姓更是穷困不堪。而这一时期又正赶上地理气候的“小冰河期”,从16世纪开始,地球的气候趋向严寒,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。各地降雨稀少,全国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大旱灾,同时还伴随有频繁^的地震和严重的鼠疫。到了崇祯年间,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饥荒,连天子脚下的直隶地区也未能幸免。从山陕地区到齐鲁、荆楚大地,饥民遍布乡野。饥饿的百姓吃光了树皮,就以一种叫“观音土”的白色土块充饥。这种“观音土”吃了不好消化,很多人因此腹胀而死。后来,很多地区多次出现“人相食”的悲惨场面,独自出行的人经常莫名其妙地失踪,实际上是被饥民捉去吃掉了。甚至明朝军队在外打仗时,也有因粮草不足而吃人的现象发生,由此可见当时灾荒的严重程度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无法生存的百姓只得揭竿而起。于是在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延续到崇祯一朝;情况更加严重。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将领所率领的农民军已形成很大规模。他们攻城略地,割据称王,使得明朝政府疲于应对。

如果说王朝内部的糟糕状况已足够使明王朝岌岌可危,那么关外后金政权的人侵则让国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。满族人建立的后金政权日渐壮大,八旗铁骑纵横关外。明朝军队虽然装备优良(火器的配备率是当时世界第一),却仍然无力抵抗。关外的明朝土地大片沦丧,而明朝政府组织的多次大规模反击也都以失败告终。明朝政府只得在关外收缩防线,退守几个大城池,将战局的主动权拱手送人’自己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。

 1 2 3 下一页 尾页
猜你喜欢